会员您好,中国雕塑学会欢迎您!  [登陆]
会员官网 MEMBER ZONE
朱尚熹Zhu Shangxi
http://zhushangxi.csin.org.cn
我的文章My Publications
形体与空间的修养——我在川美的泥塑课教学
朱尚熹

形体与空间的修养——我在川美的泥塑课教学

                                文/朱尚熹

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泥塑课定位就是专业基础课,在中国,泥塑课的教学是以人物和人体写生为主要内容的。给人最为一般的概念是,雕塑的基础课就是解决人物或人体的造型问题,那么雕塑的基础被普遍地认为就是“解剖”、“结构”、“比例”、“ 重心”、“体块的运动规律”,只要将这几个问题解决好了,好像就具备了雕塑基础。应该说这样的雕塑基础观是很陈旧的、非常粗浅的雕塑概念,这些东西只能是人体雕塑基础内容的一部分,还不是关键部分。为啥?原因很简单,“解剖”、“结构”、“比例”、“ 重心”、“体块的运动规律”其实并不是雕塑专有的基础,在美术院校,各种系,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好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具备相应的能力,它们是美术院校学生的公共基础之一。那雕塑基础的关键部分是什么?是形体与空间的修养!所谓形体就是实际可触摸的实体型,空间就是形的纵深感和实体型相关联的形体周围的虚空间。相比之下,可触摸的实体型比较容易理解,而要充分认识、理解关于形的空间问题就相对难了,更不用说养成对空间中形的敏感。

空间之于形之重要有两位大师作了非常清楚的阐述和强调,一是罗丹,二是亨利·摩尔。罗丹在他的遗嘱中告诫青年雕塑学子,诸位雕塑家,你们心里要加强领会深度的意义。心灵是不易和这个概念融洽起来的,从深度来想象形体,这件事会使心灵感到困难,但这正是你们的任务!”亨利·摩尔甚至强调,对形的纵深距离把握决定你的雕塑欣赏能力,更不用说你的创作雕塑能力了!再翻翻现代主义雕塑诸大师的创作体会与言辞,无一不对雕塑的空间有所思考和研究。空间问题在美术史上注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聚焦透视、散点透视、立体主义的空间观、构成主义的空间观、马蒂斯雕塑的空间观以及他平面化的绘画空间观等等,都是对空间问题的多元化探索。

我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的经历也确实证明了空间中形体教学的难度,要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空间概念,或者说空间的观察习惯,就像罗丹说的,实属不易,更不要说短期内要达到这一目标。我的教学方法就是面对模特对学生不厌其烦地进行启发,果断地给他们修改,一个阶段的课下来无疑是一场战斗!为啥?亨利·摩尔说过,人的深度距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锻炼和培养的,既然是这样,就给我们老师的空间启发与灌输提供了主动理由。当然,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悟性有快慢的个体差异,总的说来,都可以建立程度不同的空间意识(要说明的是,这种个体差异与学生对雕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极大关系)。我的教学讲解尽量将玄妙的理论通俗化和可操作化,比如“注意敏感形的凸出”、“始终去注意形的纵深坡度”、“不断地去围合形”、“完整的形是不能东缺一块西缺一块的”、“塑造中不要依赖轮廓线”、“要想形体凸出,聪明的办法是往后退,而不是往前加”、“塑造中,手拇指就是你的凿子,不停地往后凿,凿出形体来”、“发现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空间深度做得不对”、“空间产生力量(生命能量)”,通过我的示范与修改作业,最后学生都明白了,作业水准也大面积提升。最后我还为学生总结出做雕塑的十字纲领:“形体.空间.整体.气韵.生命”。

过去有人将学生空间形体弱视现象,要么归结于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的影响,要么归结先天性,都有不恰当之处。依我的经验,绘画与雕塑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要建立真正的雕塑空间敏感,真的要从零开始。根据亨利摩尔的空间感可后天训练的理论,空间的弱视与他是否被传染过苏联素描应该没有关系,就是一直画线描的中国画家,到做雕塑时,空间感的弱视现象也不可避免。有意思的是,当具备了雕塑空间敏感能力以后的人,其素描就会与画家画的有所不同。

应该说,那种认为“解剖”、“结构”、 “比例”、“ 重心” 、“体块的运动规律”就是雕塑基础的主要内容的观点会留下以下后遗症:1、严重矮化具象雕塑的学术性,认为具象雕塑无非是“造人”,没有什么学术前景,其后果就是将其禁锢在基础技法和教学范畴。殊不知具象雕塑的研究有很多学问可以推进,那也是奇峰林立的:法派、德派、苏派、米开朗、罗丹、马约尔、马蒂斯、马里尼、曼祖、等等、等等都不一样;2、雕塑在自然主义的笼罩下不能自拔,尤其是将具象雕塑禁锢在解剖范畴下的恶果后患无穷,亦步亦趋,必须完全地、没有 “毛病”地表现对象,雕塑会被普遍认为仅仅是摹仿和说明性表达的用具或者是镜子,丢失了雕塑的独立地位。其实罗丹以后的现代主义雕塑家们在具象的对象面前仅仅是一种激发灵感的通道,或者是实验自己造型语言的借口,绝不是镜子式地、逼真地表现对象;3、在自然主义的、符合解剖规律指导下的基础训练,最终使我们的学生无法鉴赏我国古代传统雕塑的经典,我国的传统雕塑可以与世界任何地方古文明雕塑相媲美,甚至曾经感染过许多现代主义雕塑大师,可是我们的传统雕塑并不是自然主义描写性艺术,更不是符合解剖规律的艺术。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肯定的:解剖雕塑。那什么是雕塑?什么是雕塑的基础?这正是我通过泥塑课回答给学生的问题。

    

一、泥塑教材:《罗丹艺术论》

我上泥塑课的教材直接使用《罗丹艺术论》,其理由如下:1、全书共十一个章节,其中有五个章节与雕塑直接相关,其内容涉及到雕塑语言、雕塑鉴赏、雕塑创作以及雕塑写生。这些章节是:第二章塑造、第四章艺术中的运动、第六章女性美、第七章古人和今人、第十章菲迪亚斯和米开朗基罗,其余章节有的是艺术评论,有的是鉴赏,有的与雕塑创作有间接关系。依我看这本书完全就是一本关于雕塑的书,甚至是一本雕塑教科书,我从来就不把它当成美学书籍看待。2、这本书不仅仅在关键章节讲述了雕塑塑造的极为基本的理论:“塑造的科学”,而且完全从一个雕塑家的立场和感受叙述了雕塑语言发展的历史,从希腊的菲迪亚斯、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到古典主义时期的乌东、吕德,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卡尔波,再到罗丹这个时期的一堆雕塑家,如达鲁、布德尔、马约尔等人的雕塑和雕塑语言的变迁都有涉及。如雕塑的厚度(深度)、四个面、两个面、光的史诗、影的史诗、雕塑中运动的表达等等都是很精彩的理论问题和命题。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位雕塑老师,还真的不能只讲自己那点儿东西,师傅带徒弟,作坊式的教学应该说不是一种科学与学术的态度和方式。我们应该学习罗丹,交给学生的是整个发展脉络,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眼前的教学处于哪个节点上。由于罗丹在现代主义雕塑史上的地位,后面的诸位现代主义雕塑大师都与他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除了布德尔、马约尔之外,还有布朗库西、贾科梅蒂等人,有的艺术家与罗丹虽然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或趋同或反对罗丹的态度中都凸显了罗丹艺术遗产的光辉。从这个角度讲,后续的发展史又延续了《罗丹艺术论》脉络。这样,通过这本书,我交给了学生整个雕塑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后,将来他们可以在任何节点上开拓发展,或另辟蹊径。我也会明白地告诉学生,我们现在的教学节点就是早期现代主义。3、《罗丹艺术论》是一本鉴赏书,它教我们如何欣赏希腊雕塑、米开朗雕塑,如何欣赏巴黎凯旋门上的《马赛曲》,如何欣赏乌东的《伏尔泰》,如何欣赏罗丹的《地狱之门》等等。懂雕塑是创作雕塑的准备,没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就成为奢谈,这是我始终坚持的观点。

在此一定要说明的是,我以《罗丹艺术论》作为泥塑教材,并不是要教授罗丹的泥塑风格,而是罗丹的形体空间意识。罗丹的后继者们不管怎样在形体的塑造上概括和简化,但空间深度问题和大面的组织概括的问题都是一脉相承的。我关注的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他们之间的永恒不变的主题——空间。

《罗丹艺术论》这本书有两种翻译版本,一是傅雷翻译,二是沈琪吴作人校,借此机会,我推荐后者。傅雷先生较强的文学性和民国范儿文笔,会使今天的学生费解,尤其将塑造翻成模塑,将石膏面模翻成模铸等,不太通俗。更有问题的是在“塑造”一节,个别句子我发现有翻译错误。而沈琪翻译的这本《罗丹艺术论》更通俗易懂,对于今天的学生是一本有效的书。可惜的是市面上更多是前者,后者却很少。

二、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雕塑语言能力,它包括:关于实体形与空间的锐敏观察能力、整体观察能力、量与生命能量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要求

掌握完整形和空间深度观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始终注重整体性,将整体性贯彻在各个阶段之中,掌握良好的雕塑鉴赏知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人体泥塑写生的课堂辅导、根据模特进行启发性讲解、泥塑示范、《罗丹艺术论》专题讲座、各个时期经典具象雕塑的对照分析等。

五、教学进度

1、先安排一周,一天一件的速塑,速塑高50——60厘米,让学生适应形的纵深观察。

2、第二阶段安排每周一件80厘米的泥塑,进行巩固空间思维,同时建立完整形的理念。

3、第三阶段则是本阶段作业的核心作业:120厘米高男人体写生。70学时的作业达到塑造完整,整体的、有形的归纳概括的、有生命能量的表达,当然生命能量的体会是有个性的。

六、教学内容

    人体泥塑写生、《罗丹艺术论》讲座、分析讲解西洋具象雕塑经典。

七、作业

60厘米高人体速塑3件(每个6学时)

80厘米高人体泥塑3件(每个24学时)

120厘米高1件(每个70学时)

                    7个作业172学时

八、教学质量标准

    形的孤立思维与形的空间思维,形的空间思维优先;局部与整体,整体优先;解剖规律与雕塑感觉,雕塑感觉优先;表面刻画与形的把握,形的把握优先。

九、评分方法

    雕塑系三位基础课教员集体评议。

十、学生体会

04级潘泓钢

记得朱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是大学三年级,课堂上,他一直给我们强调大的形体关系,这句看起来不打紧的话,他几乎给我们灌输了一年甚至更到我们毕业。由于朱老师授课时我们已是大三,一开始有很多同学并不以为然,我们更希望做出像“收租院”那些精致的细节,但慢慢地我们开始发现,我们所谓的细节在大的关系没有解决的时候根本糟糕透了。朱老师在教学中强调得最多的还是让我们先解决基本的大关系,而且与我们一起做了很多的课堂泥塑写生,他的写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最本质的不足。逐渐我们养成了正确的观察习惯,这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朱老师会做一些经典雕塑鉴赏讲座,这是太有意义的学习了。在川美的教育体系里,我们的特点是包容,直白点就是说,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消化一些感受。但我觉得雕塑基础的学习就一定得落实。在朱老师的讲座里,他会告诉我们罗丹的作品好,好在哪里,我们应该去学习他的什么。马约尔的作品好,又好在哪里。在朱老师上课的三年里,我们班的同学在做雕塑以及欣赏雕塑艺术的能力上有了本质的提高。

05级周鉴鸿

    大五的时候,朱老师带领我们班做一米二的泥塑人体。这堂课程中,他一开始就要求我们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并在各方面要有充分的准备。在上课之前,老师就给我们上了雕塑欣赏课,并把雕塑资料让同学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好雕塑,雕塑的体积和空间是怎么去表现以及整体感的重要性等等。使得我们有了较高的眼光,为我们所做作品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在做的过程中,搭架子、上大泥、深入塑造、调整统一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我认真考虑其合理性,多分析思考,抓住思路并按步骤稳妥地走。老师还边示范边讲解,这样下来我们在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疑问,都会得到具体地解决。当我在深入塑造的时候,老师针对我说了一句:“要拆东墙补西墙”,一语道破雕塑塑造中整体调整的秘诀,我在深入过程中丢了整体,然后要用这个方法来调整整体。后来,这样一种整体的思维一直伴随我把整个作品做完,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这样一种整体的思维,落实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控制,以及体积结构和空间关系在整个雕塑中进行对接。同时让我明白:“作品的最终效果是感性的,整个作品制作过程相当理性!”因此,自己还需要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07级张超

朱老师一直强调:“作为一个雕塑家,雕塑语言的锤炼是他最基本的职责,而形体,空间是雕塑语言的核心”。对于什么是形体,什么是空间,以前只是一个概念性的理解,经与朱老师的学习后,我们逐渐看到这些词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泥塑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觉,什么样的感受,现在这些词已经变得更加立体,而不只是一个概念。

大面的归纳,形的气韵,味道,贯穿,以及形的完整性,这些是朱老师最常强调的内容,当我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慢慢的我发现我已经脱离了以解剖为主的观念,开始思考雕塑的本体语言,而非只是做一个“人体描摹雕塑”。在教学当中,朱老师在摆模特的时候就开始强调以上所提到的要点,并且重视模特与台座之间的空间纵深关系,引导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感受形的魅力,摆模特已经是做雕塑的一部分了。

朱老师注重对雕塑史的逻辑线索的强调,在此就具象雕塑而言,朱老师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罗丹和罗丹之后的现代主义大师以及中国雕塑的发展逻辑进行图片式讲解,由于我们是基础泥塑课,所以朱老师主要是从形态这一角度对这条线索进行分析讲解的。这个讲解并不是与泥塑课分开的,朱老师把所有的图片都贴到教室的墙上,是在我们做泥塑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欣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和对话方式。

08级于振飞

一米二人体课是在学院里最后一次泥塑课,也是我们景观雕塑专业最大的一长期作业。朱老师的上课方式让我们感动和信任,这次课也就憋着一股劲。从课程开始朱老师就不断强调观察与塑造方式,对型的感受对空间的感受大构架的重要性。通过近似于轰炸式的讲授来强化我们对雕塑语言的理解与提高。并且分析讲解诸多名作,我们的鉴赏能力大幅提高。授课过程中朱老师不绝于耳的讲解和示范让我们动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有保证并形成很好的习惯。整个课程都在使我们的眼光变得纯粹、变得雕塑我们的分析与塑造变得更主动对模特的感受更实在,对型的观察更实体更有效。通过这次课程,我对型,对空间的感受和把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对造型规律的运用和整体控制以及塑造技巧等方面也有本质的、巨大的飞跃;对雕塑的鉴赏有了更多依据。

这次课程让我很多零碎的知识点得到串联,积累了很多知识经验;眼光看的更宏观,手上表现更细腻了;进退取舍也有了章法不像以前那样单凭感觉来处理;多了理性的分析,多了更多的比较;多了更多宏观的控制。  

09级王静

朱老师的泥塑课在寒冷的冬季圆满结束。回想起以前的课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感觉课堂练习时间是那么短暂仓促。学习的过程,也是与泥塑对话的过程。每一次我在触碰自己的泥塑前都怀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更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无限快乐,筋疲力尽之后,心怀满足。

记得刚入学接触泥塑课程时,不知从何下手,非常迷茫,做完每一个练习,不管远看还是近看,各个角度看总觉得差了些什么,且不管什么动态,永远是有许多别扭、不自然、不顺畅,也找不到原因为何这样。朱老师永远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再把我们混乱的脑子理清,那些简短的话语还时不时地回响在我耳边:“斜坡、退斜坡、退远看、扭转的大面...”,“整体、动态、空间、顺畅、去敏感高点...”这也是我经常琢磨与思考的。再比较看看我现在与以前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差别。

11级硕士研究生王文烨

第一次跟朱老师上课,他的理论好像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可以说是完全不理解。他要求在做雕塑的时候站在一个面上就要把这个面上所有突出高点的纵深位置确定好,这让我进入一种混乱的状态,突然一下感到不会做雕塑了,与以前的习惯经常处在抵触中,那个时期太痛苦了。之后经过朱老师的不断地教导,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朱老师更强调雕塑的空间感。他经常说要让尖端对着你,深入想想这句话很有道理。比如说一个人体,之所以在每个方向占有空间,而且有那么丰富的体积变化,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他的每个正面的高点都不会有很大一块,都是有那么一小点很窄的,其余很大面积是向另一个高点过渡的纵深斜坡。做雕塑就是在做这些高点和纵深斜坡,每个面都是这样,而且这样的观察方法不会使眼光只盯在一个局部上,塑造中,要跨过许多不必要的低点,保持形体的完整性,保持高点的联贯性,在这种方法的观察下,做出来的雕塑更整体。

09级硕士研究生王晶

“让每一个尖端冲着你来”可以说是朱老师的教学重点。上过朱老师课的学生都知道,《罗丹艺术论》是他要求每位学生仔细研读的书,从中体会“尖端冲过来”的形体感受。久而久之,《罗丹艺术》论被传为朱老师的泥塑“教材”。记得在朱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重复听到 “高点连成线”,“往后退”,“像游览山川一样”,“目光不要留在一个点上,滑动地看”等言语,这些直观、形象的雕塑意识不仅培养我们对于雕塑形体本质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对事物观察的敏锐程度。

“雕塑的本质是形体与空间,雕塑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体意识,形体感受,最终建立形体修养”,这是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雕塑学子的愿望。他殷切地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从他的身上,从古往今来的大师身上能学到点播我们认识雕塑的闪光点。而我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对于形体的认识,如何分辨什么是好的雕塑,又好在何处;另外,他也教会了我如何在生活中培养一个雕塑家的眼光和习惯,让我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

12级硕士研究生高满君

朱老师所教授的具象雕塑渊源于法派,这个体系从罗丹、布德尔、马约尔等再到我国最初留法的艺术大师们,朱老师直接受教于曾竹韶先生。教学中,他把形体和空间放在核心而淡化纯粹的肌肉解剖。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大面的整合及流畅性。从欣赏大师作品出发,临摹古典作品,分析雕塑的空间关系,以深度造型,然后是加强人体的训练。朱老师还主动加课弥补我们研究生基础上的不足,训练的同时又贯穿创作要素讲解,从而使泥塑写生与创作发生关系。他要求我们一旦有新的想法就要付出实践,按照所学知识来创作小稿。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安迪·古兹沃塞》 下一篇>>> 没有了哦
中国雕塑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