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您好,中国雕塑学会欢迎您!  [登陆]
会员官网 MEMBER ZONE
朱尚熹Zhu Shangxi
http://zhushangxi.csin.org.cn
我的文章My Publications
北京“百件奥运雕塑”述评
朱尚熹

北京“百件奥运雕塑”述评

                                     朱尚熹

每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城市都有一些规定动作或者说惯例,硬件方面的软件方面的,体育的人文的。2008年主办夏季奥运的北京也不例外。就在雕塑方面,北京也像1988年举办奥运的汉城和举办1992年奥运会的巴塞罗那一样举办了一次名为“百件奥运雕塑”的国际雕塑和公共艺术活动。“百件奥运雕塑”集中了来自24个国家的100位雕塑艺术家的100件作品。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实施运作和制作加工,目前全部安装到位。作为北京市的永久性城市收藏,这些雕塑分别落户到以下具体的公共空间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安放了65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4件,国家大剧院4件,梅兰芳大剧院1件,朝阳公园13件,北京射击馆2件,老山自行车馆1件。“百件奥运雕塑”活动的实施,响应了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以艺术的魅力丰富了北京的奥运氛围。北京市政府以奥运为契机而主办的“百件奥运雕塑”同时也为北京市民捧上了一次丰盛的精神大餐。随着作品的全部安装到位,这些作品将长期装点北京的公共空间,陪伴着广大市民的生活。

虽然这次“百件奥运雕塑”活动是在北京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完成的,但是具体负责承办实施的单位是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画院。以上谈到的运作实施一年多是从20073月开始计算的。其实,北京奥运雕塑的酝酿和征稿早在2005年11月就开始了。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于2005年11月初率先启动了一项面向全球的名为“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征集”的活动。到2006年2月18日的截稿时间为止,历时107天,先后征集到来自全世界的方案2800余件。经过艺术委员会多次认真评选,选出了作品438件,其中176件为优秀方案,262件为佳作方案。并于2006年6月6日上午,将选定作品以“北京奥运公共艺术·环境设施暨城市雕塑方案展”的名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展,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些展出作品和方案以其创意新颖,造型独特,形式多样,受到了广大公众、社会各界和公共媒体的好评。展览的重大意义在于为这次“百件奥运雕塑”项目的实施作好了充足的稿件准备。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北京市文化局怀着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2006年的下半年就向市政府打了为奥运建立雕塑艺术品的专项报告。到了2007年春节后的两会结束,北京市文化局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复并决定拨款实施该雕塑项目。于是,2007年3、4月间“百件奥运雕塑”项目正式启动。

为了保证项目的高效运行和作品的高水准,首先组成了由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文化局牵头,有中国雕塑学会、北京市城市雕塑办公室、北京画院直接参与的组委会,以及组成了有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雕塑专家和社会上著名雕塑家参与的艺术委员会。两会的建立为项目有序进行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目前国内外的室外雕塑和公共艺术活动颇多。北京市的上一次类似活动是2002年的国际雕塑邀请展。展览完毕以后,全部作品由北京市政府收藏,才建立了在北京玉泉路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现在摆在“百件奥运雕塑”组委会和艺委会面前的任务和目标是如何超越既有的雕塑创作营,将整个活动公共效果和作品的艺术水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组委会和艺委会酝酿了一个国际国内并重,一般征稿和重点邀请结合的重要思路。于是进行了分工合作。由北京市城市雕塑办公室负责普遍征稿这一部分的再次选拔,中国雕塑学会则负责国际大师的重点邀请。

首先我们谈北京城市雕塑办公室负责的这一块。在2006年“北京奥运公共艺术·环境设施暨城市雕塑方案展”四百多件稿源的基础上,又向全国各雕塑专业团体、院校和重要作者增发了征稿通知,进一步给国内雕塑家参与奥运艺术创作的机会。再加上新征集的方案,重新组织的方案达到600余件。然后北京城市雕塑办公室召集了艺术委员会会议,对其进行认真评审,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精选了81件作品进入“百件奥运雕塑”项目。在这一部分,国内雕塑家作品56 件,国外雕塑家作品25件。

接下来,我们再看由中国雕塑学会组织的大师重点邀请部分。这部分是整个项目的VIP部分,所以雕塑学会深感责任重大,非常重视,倾其全力部署实施。首先,邀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领衔组建了策划团队,成员有范迪安、殷双喜、孙振华、王明明、曾成钢、隋建国、 赵萌、孙伟、安远远、于化云、吴鹤林等。这些人员大部分是著名艺术评论家、雕塑家,他们都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和资源。然后中国雕塑学会还为这项任务组成了艺术委员会。组稿的程序是首先发动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博物馆馆长、策划人、评论家以及策划团队的成员进行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提名,然后艺委会审查获得提名的艺术家的资格,选定目标。接下来正式邀请被选定艺术家参与该项目,根据北京提供的情况让艺术家提供相关设计方案和作品。最后,对艺术家的设计进行评审。通过评审主要是形成与艺术家的沟通与交流机制,使作品在更能代表作者艺术特点的同时,具有实施的可行性。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最后敲定参与“百件奥运雕塑”项目的作品19件。这19位艺术家分别来自美国、意大利、荷兰、德国、比利时、日本、法国、罗马尼亚、瑞士、韩国、保加利亚、英国等12个国家。这些作者中当代艺术大师云集。比如有后现代艺术的创始人、建筑批评家、建筑师、当代艺术家查尔斯·詹克斯;1963年与毕卡索、劳生伯、杜尚同台展出过作品的布鲁斯·比斯利;欧洲著名环境艺术家约翰内斯·费非;进入了当代艺术史的著名艺术家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等等。雕塑学会将这些艺术大师和作品称为“艺术北京·大师峰会。国际大师的介入把整个“百件奥运雕塑”项目提升了若干档次。如果再加上普遍征稿精选出来的81件中的25件外国雕塑家作品,整个“百件奥运雕塑”国外雕塑家作品达到46件,占46%;中国雕塑艺术家的作品为54件,占54%。整个布局基本实现了既定的国际国内并重,一般征稿和重点邀请相结合的思路。

   在此一定要提的是,这次活动基本上属于是国内外流行的雕塑创作营性质,即sculpture symposium. 从字面的意思是雕塑论坛,或者说雕塑交流会。早在90年代中,桂林的当代艺术基地“愚自乐园”就把它翻译成雕塑创作营。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受邀雕塑家到特定的现场创作并制作一件作品留在当地,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建立友谊等目标。在这样的活动中艺术家会得到一点象征性报酬,大家主要为交流而聚。在这次的“百件奥运雕塑”项目中,组委会除了组织艺术家考察雕塑现场,参与雕塑制作外,还组织过多场学术报告和研讨会,旅游参观,努力实现雕塑创作营的目标。除此外,对西方雕塑家更有吸引力的是他们有了以艺术的方式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的机遇。创作营的方式加上奥运会机遇的吸引力才使北京能用非常有限的资金完成了100件雕塑的收藏。其结果是双赢的,艺术家很开心,北京是更大的赢家。

   百件雕塑作品选定以后,接下来就是雕塑的加工和制作。在作品下厂制作中,除了艺术家被邀请到现场对作品实行监制以外,组委会还组建了一个特殊的艺术总监小组,其职能是对作品的制作全程进行定期监督,就技术与艺术细节代表组委会负责与艺术家沟通。艺术总监小组的建立对于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品加工制作是一个创举。这样的措施保证了作品的加工质量和作品的艺术水准。就是对于那些监制负责的艺术家,主动接受这样的监督和监理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作品的质量再多的检查也不过分。

    接下来我们谈谈作品的情况。根据笔者的认知水平谈几件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从宏观的角度对这百件作品做一个国内外差异的分析。

    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的作品《人塔》,我认为是这次活动中最棒的作品。理由有两点:首先从尺度上看,这件作品是百件作品中最大的一件,高达20米。奥运公园空间开阔,摆在现场很合适。我的意思倒不是越大越好。由于这次项目的经费有限,囊中羞涩,大部分作品的尺度不大,并没有与环境进行一个良好的设计配合。所以当作品真正安放在环境和绿地中时普遍显小;第二点,从乔纳森·博罗夫斯基提交的方案来看,他做了非常仔细的设计工作。《人塔》就是为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环境量身定制的。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客观原因,雕塑的位置往北挪了,但《人塔》还是奥林匹克公园最合适的作品,同时也会成为该公园的地标性艺术品。乔纳森·博罗夫斯基是关于公共艺术和标志性艺术品的大师。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做了很多《手持榔头的男人》的室内展和装置展,最后终于将其建立在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的标志。他的最大一件《手持榔头的男人》,高70英尺,建立在法兰克福。较小的一件建立在了西雅图;第三点,以《人塔》来表达中国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人是最根本的生产力,是人创造了奇迹,同时人也带来问题。“人”是中国的特色,同时也是地球人谈论的最主要话题。看得出作者在反映中国人口众多的特点上还是挺正面的,很喜庆的。斑斓色彩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力图吻合奥运主题与热烈气氛,纪念碑式的形式与高大的尺度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肯定和赞誉。

    如果说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的作品《人塔》关注了人类社会,那么查尔斯·詹克斯的《太极》则更为宏观。他的景观艺术作品总是反映出他对宇宙、能量、运动规律、时空的浓厚兴趣。据作者讲该作品的初衷是想表示“黑洞”,后来改名为“太极”。这是一件十足的地景作品,直径25米。作者在诠释 “黑洞”这一宇宙形态的同时,乐于让公众进入作品,参与其中,也实现一定的科普教育。

    玛丽·米斯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家。这次她为北京创作的《水之墙》以如梦如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水”的吟唱。作品的空间设计得丰富多变,再加上网状墙的通透性,形成了一处诗化空间,引人入胜。

     动态作品《舞风》是动态雕塑家拉尔方索的作品。这也是一件能抓住公众眼球的景观雕塑,尺度比较大,高9米。作者利用了风的动力和重力原理使作品在空中缓缓摆动,造成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动态雕塑由于形体在空间中不断的变换,它相对于传统的静态雕塑更具有视觉张力,给人们的心理空间更大。《舞风》在这100件作品中真可谓独领风骚,它并不依靠人为动力。也可以说它是一件绿色雕塑。

法国著名雕塑家、建筑师尼古拉·贝杜的作品《红色森林》是一件非常棒的抽象雕塑。流畅饱满的形体,富有弹性而微妙的曲线,把生命描写得旺盛而优美。

在普遍征稿的作品组里也有许多精彩之作。奥地利雕塑家卡罗琳·罗曼斯道弗的 《团结精神的种子》用外方正简洁,内通透丰富的造型单体,通过重复叠加排列方法,造成了一件具有丰富视觉效果的石雕艺术品,体会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智慧和机智。美国雕塑家匠·巴鲁·哈德森是一位有经验的美国雕塑家,擅长使用石头和金属创作作品。这次为北京提供的《风之龙》,高9米。作者用他熟悉的结构和空间处理方式、纪念碑的形式和奥运色彩塑造了具有巨大能量蜿蜒升腾的东方之龙。这是作者以抽象的语汇塑造的一座龙的图腾。而另一件《鸟图腾》使用的艺术手法正好相反。作者采用的是具像艺术的手法。这件高7.5米的钢材作品出自以色列雕塑家迪娜·梅哈芙之手。在她的创作生涯中,生命和生存环境一直是梅哈芙关注的主题。她总是以童真似的直接,充满爱意的语调来赞美这个世界。在她的富有想象力的神秘王国中,鱼儿们在地面上行走,背上驮着鸟儿,有着很长尾巴的双头蜥蜴一个接一个地生长,有着巨大翅膀的神奇的鸟儿在天空中飞过。在这里我要一提的是,在国内像梅哈芙那样,用人物和动物的剪影方式做公共艺术品的大有人在。可梅哈芙作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她作品的三维性,而我们艺术家的同类作品太二维化,太平板了。德国雕塑家约克·皮立卡特的《空间与界限》是我喜欢的抽象雕塑。作者的智慧在方圆、聚散、虚实之间体现了出来。他用完全抽象的造型要素把秩序、动静、力度和能量表达得恰倒好处。

国内作品这一块,比较真实地立体地反映了我国雕塑界的现状。老、中、青艺术家同台亮相,各种艺术形态、语言和材料均有。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雕塑界的第一线腕级雕塑家这次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在与世界同行对话的平台上撑起了一片注目的阵地。文楼先生的《三度空间的演变 》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经典之作。艺术家一贯的竹叶符号,形而上的雕塑语汇,将尖角和斜线通过虚实和聚散组织成了一种符合“道”的秩序。在这样的秩序里,生机昂然,力量试图突破形的限制。与文先生以前的竹子相比,这件作品更加书卷气。隋建国这次拿了一件极少主义的作品《大地》,其形的纯粹性在国内以具像为主的作品堆里显得格外靓丽。张永见的还是以沂蒙山的天然巨石为对象创作了《合奏》。通过这件作品创作,实现了作者与自然、与时空的一次悲怆、雄浑的对歌。李秀勤的花岗石《手机》是一件难得的公共空间艺术品,其当代性十分鲜明。不管什么材料的《手机》在李秀勤手里都处理得那么老道,无懈可击。曾岳虽然还比较年轻,但是他的作品《巢》还是很有份量的。尽管他经营的造型中具有许多象征意义,但是我还是更加满意他作品中形与空间的推敲,欣赏其结果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张力和量感。这次吕品昌和霍波洋的动作颇有相同之处。相同的第一点是他们一改自己以前熟悉的人物具像形态,都拿的是非人物形态作品;其次,就是较为硕大形体,都很有力度和体量。不同的是霍波洋的《水的怀想》作品较为理性和作品中依稀可见的他惯用的“刻度”符号;吕品昌的作品《太空归来》则显示出作者比较感性的特色。这两件都是好作品!

在具像雕塑群里曾成刚的作品《圣火接力》、李像群的《掷铁饼》、田世信的《母与子》、殷晓峰的《麽麽人》都是这次活动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篇幅有限,笔者不准备一一讨论下去。

接下来,我们再把视角退远,提高,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次“百件奥运雕塑”的作品情况。我准备谈两点,供我国的雕塑同行思考。

第一点,我统计了一下,以上提到国内的参与作品54件,抽象形态的作品8件,占整个国内作品的15%,其余48件均为具象作品(我这里的具象划定当然不仅仅是具象人物,具象动物,具象事物都算)。具象作品为主,抽象为辅是国内作品的特点。而国外雕塑家的作品部分正好相反,参与的作品总数是46件,具象作品14件,占国外作品总数的30%,70%为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所以我们说抽象作品的一片蓝天基本靠外国雕塑家撑着的。是的,具象雕塑的优势全在国内这边,这一点已经非常明显,特别在塑造这一块。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的雕塑同仁和相关艺术评论家思考和关注。关注点之一,本次活动是为城市室外公共空间建设一批永久性雕塑作品,而北京的都市环境正在疾步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步伐。这样一个现代环境更需要抽象形态的公共艺术品与之协调,而国内自己的艺术家却拿不出像样的抽象作品来。笔者并不是一位极端的国粹主义者。西方的同行来为我们填补这一块也很开心,就像北京当下的建筑形势一样,不管是谁的东西,为北京的发展是硬道理。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西方的抽象雕塑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传统,而我们现在还是一个票友级别。关注点之二,看似繁荣的中国雕塑界现状,其实很单一。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展览中反映出来。单一的具象和盛行的调侃风气是我国当代雕塑的现状。形成这种生态的原因有历史和教育背景的问题,也有市场驱使和评论界导向因素。这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文革时期的单一化现实主义,那时的人为因素是政治的导向。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要中国雕塑界把现代主义原样走一遍,但是中国雕塑界的真正繁荣应该是导向多元。作为中国艺术家多一些专注和执著,少一些左顾右盼;多一些自己的追求,少一些迎合,非常重要。这个话题使我们接上了我要说的第二点。在这次奥运雕塑选稿中,真正被选上进入百件奥运雕塑的作品,完全与体育相关的作品很少。是选体育雕塑还是选择代表艺术家个性的作品,选前进行过多次研讨。不仅如此,组委会和艺委会还研究了其它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最后达成了选择后者的共识。理由是,1、奥运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机遇,而不是目的。奥运在城市人们生活中只是一个阶段的重点,不是持续长久的内容,城市需要长期与之陪伴的艺术;2,艺术家参与奥运应该是以自已特有的语言和方式创作的艺术品,而不是做一堆体育雕塑就叫参与;3,中国雕塑界的体育雕塑情结,源于80年代的若干次体育美术大展的培育;4,历史悠久的中国特色式的展览和评价体系造就了中国艺术家的杂货摊主的特点,你要什么我上什么货。你不是要关于奥运的东西吗?那我就做体育雕塑。说实话,要塑造中国雕塑家的自主和自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说来,“百件奥运雕塑”项目成功落幕。要说谈一点不足的话那就是我们的运作体制和机制还应该进一步和国际接轨。中国在世界上正在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我们举办国际雕塑活动应该提高到塑造中国形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在运行中的任何不周到,体制和机制上的所谓特殊往往使我们的外国雕塑同行感到水土不服,或一头雾水,而这一切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对国内自己雕塑家也一样,雕塑家是雕塑学术活动的主体,是任何展览组委会和艺委会服务的对象,我们应该停止艺术和艺术家即工具的观念,尊重艺术家,尊重他们的作品,把各种工作做细。其经验和不足的总结,有利于下一次类似活动的开展。我们的雕塑活动一定会越办越好。

实际上“百件奥运雕塑”只是整个北京实现“人文奥运”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对于我国乃至全世界雕塑家可算得上是一件大事。虽然,被实施作品只有区区百件,可这里面凝聚着来自全世界近千位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和艺术能量。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又将这些作品实施到位,这里面还凝聚了数百位艺术管理者、专家、工作人员和广大雕塑制作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北京会记住这一切,中国雕塑界会记住这一切。

        (朱尚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北京2008“百件奥运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总监小组成员)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奇里达笔记(连载之一)》 下一篇>>> 《北京的公共艺术立法试探》
中国雕塑学会版权所有